close
2015-07-10 04:01:53 經濟日報 記者詹惠珠/台北報導
蘋果甜,但台灣真的只吃到蘋果皮嗎?仔細分析台灣的蘋果供應鏈的獲利結構,最會賺的是零組件業者,當代工廠被批評是血汗工廠時,上游的鏡頭、功率放大器、連接器等零組件卻享有三至五成的高毛利率。
曾有學者依據「經濟學人」資料,舉出無論是蘋果的iPhone或是iPad,美國蘋果公司什麼都不做,只要設計,就拿走30%的利潤,但台灣只拿了2%的代工利潤,中國勞工則取得2%的工資,蘋果的利潤是兩岸的數倍,蘋果雖甜,但兩岸只吃到蘋果皮。
這種說法只對了一半,也許可適用在賺取管理財的代工廠,例如鴻海、和碩,但零組件廠卻是「惦惦吃三碗公」,其中,手機鏡頭的毛利率逾四成,甚至衝上五成,功率放大器的砷化鎵三雄,毛利率也都在三成以上,台灣的零組件廠中還是有人吃到「蘋果肉」。
台灣零組件供應鏈中,手機鏡頭具有不可取代性,在功率放大器何嘗不是,蘋果手機內的功率放大器由美國的IDM大廠Skyworks、Avago、和Qrovo供應,在台灣的代工廠分別是宏捷科、穩懋、全新,iPhone 6的PA由Skyworks的整合元件勝出,所以宏捷科的毛利率從去年第1季的1.95%,到今年第1季已跳升到33.13%。
台灣本土知名文學家黃春明曾經以中美關係為背景寫過「蘋果的滋味」一文,描述「咬到蘋果的人,總覺得沒有想像那麼甜美,酸酸澀澀,嚼起來泡泡的、有點假假的感覺」。40多年後的蘋果滋味不盡然是酸澀的味道,看你吃到的是供應鏈的那一段。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