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8.27 被扯進蘋果“回扣門”的台灣地區代工企業和碩(4938.TW),近期仍好消息頻傳。繼拿下宏碁、新力筆記本電腦新訂單之後,又有消息稱和碩已經成功從蘋果手上拿到iPhone4 CDMA版的訂單

    而在大收訂單的同時,華碩亦著手產能擴張。8月25日,和碩公佈,將以不超過2.2億美元的價格,並購位於中國大陸的兩家電子零部件製造商“日騰電腦配件”和“日貴精密模具”。

    8月26日,和碩財務長、新聞發言人林秋炭在電話中告訴本報記者,目前這兩起並購案已經獲得和碩董事會的通過,正在等台灣地區相關機構的最後審批通過。

    “代工和品牌往往難以兼顧。”台灣地區一位代工企業人士對記者表示,和碩與華碩(2357.TW)的案例再次證明瞭這一點,“代工廠商往往做不好自主品牌,到最後品牌和代工部門多以分拆收場”。今年6月24日,華碩與和碩分拆後正式在台灣地區同時掛牌,這在股市上被稱作“連體嬰兒”分割。

    分拆致訂單大增

    “和碩並購的這兩家公司都是做金屬外觀的,股東都是海外架構的企業。”林秋炭告訴記者,和碩過去在塑膠件領域紮根較深,日騰與日貴則專精金屬機構件,合併後將產生互補效果,是和碩在機構件垂直整合佈局的重要佈局。

    IDC台灣地區個人運算事業部研究經理江芳韻指出,和碩在台灣地區一直以垂直整合而著稱,這和鴻海有著十分相似的策略。這次和碩斥資2.2億美元並購2家零件廠,再次體現了和碩的垂直整合策略。

    和碩此次擴張行動背後,則是其與華碩分拆後訂單豐收的一個隱喻。目前,和碩收穫的2011年出貨訂單包括惠普臺式電腦、新力3遊戲機組裝代工、蘋果iPhone4 CDMA手機,以及聯想、宏碁和華碩的筆記本電腦訂單,這些訂單足以讓和碩與鴻海進行一番較量。

    和碩99年上半年筆記本電腦出貨量780萬到790萬台,主板預估出貨量達到1000萬到1100萬片,預估全年筆記本電腦出貨量約1600萬到1700萬台,主板出貨量達到2200萬片至2300萬片。

    另外,和碩新切入的液晶電視組裝市場,估計99年出貨量約200萬至250萬台,100年出貨量將倍數成長,挑戰400萬到600萬台。至於在平板電腦方面,和碩5英寸到11英寸的平板電腦開始出貨,但是量並不大。

    這些數據表明,和碩的代工業務目前前景看好。正如和碩執行長程建中在8月19日的股東說明會上指出,和碩與華碩分家的效益將從今年第四季度開始顯現。

    品牌與代工難以兼得

    這又是一個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故事。

    中國台灣地區的電子企業,多是由代工起家,為國際大客戶提供製造服務,在代工業務壯大之後,便開始打造自主品牌,近年來宏碁、華碩、明基等企業,都經歷了這一過程。但問題很快顯現,代工企業做不好自主品牌業務,似乎成了一個不成文的魔咒。

    “早先蘋果、新力把一部分訂單交給和碩來做,那時它和華碩還沒有分家,大家就會發現,華碩的一些產品出來和蘋果的很像。”江芳韻指出,這些涉嫌泄密行為讓國際品牌廠商十分擔心,代工企業會將客戶的數據洩露給自己的自有品牌,從而壯大自己的競爭對手,這在代工業十分忌諱。

    相比之下,廣達、仁寶等台灣地區代工廠商則放棄了打造自主品牌的嘗試,更加專心地定位於筆記本電腦的代工業務,這些廠商相比起分拆前的華碩(和碩)讓國際大客戶更加放心。

    此後一段時間,全球排名前10位的筆記本開始對華碩(和碩)進行大規模的抽單,這一下子讓華碩(和碩)的日子很難過,因此華碩、和碩的分拆大計,也就此提上日程。

    “雙方的分拆,對於和碩來說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江芳韻分析道,從華碩分拆出來後,和碩不再受到國際大客戶的猜疑,頓時在短期內接到了大量新訂單。

    沒有分拆之前,華碩的筆記本電腦百分之百都由和碩進行代工,而在兩碩分拆之後,華碩也有了更多的選擇。

    “惠普等大型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廠商,每一家都至少有4家左右的ODM代工廠商為他們製造,那麼這些品牌廠商的議價能力都是非常強。”江芳韻分析道,分拆之前的華碩由於僅指定和碩一家代工,因此選擇餘地很小,這在某種程度上反而影響了華碩的議價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台灣地區的IT代工廠商和自主品牌廠商的分拆現象,時有發生。其中比較知名的案例包括宏碁與明基及緯創、明基與佳世達的分拆。

    2001年年初,宏碁董事長施振榮決意讓明基和緯創單獨發展,宏碁集團一分為三:新宏碁、明基電通、緯創。其中新宏碁專注于打造筆記本電腦的自主品牌,而緯創則繼續筆記本電腦的OEM代工業務,明基電通則轉型于電腦外設產品業務。

    在分拆後,三家企業都在各自領域取得了更大的發展。宏碁的自主品牌銷量目前超過戴爾,佔據世界筆記本電腦廠商第二的位置,緯創則成為台灣地區第三大ODM筆記本電腦代工廠商,明基一度收購了西門子的移動電話業務。

    台灣大學EMBA前任執行長李吉仁教授此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台灣地區IT自主品牌近年來的發展並不算成功,其最主要原因就是台灣地區的代工業過於發達,反而對自主品牌的打造起到了一定的抑製作用。包括鴻海在內的代工大廠都曾經嘗試過打造自主品牌,但最終往往在國際大客戶的撤單威脅下不了了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快修網電腦補給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