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12 10:24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2015年1月12日電)中研院跨國研究團隊利用奈米技術,開發循環腫瘤細胞萃取系統,能從血液樣品中萃取癌細胞,監測數量變化和特性,有助病情病情追蹤、評估預後情形。

中央研究院院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尤嘯華、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分子暨藥理學系教授曾憲榮、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組成的研究團隊,研發循環腫瘤細胞萃取系統,可用於後續細胞培養與基因突變分析,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期刊「美國化學會奈米(ACS Nano)」。

研究團隊表示,醫生診斷癌症時,除了依靠理學檢查與影像學檢查,還需細胞學或病理學檢查的幫助,來降低誤診率;而傳統上採取穿刺、切片與手術等侵入性方式取得細胞或組織樣品,會對患者身體帶來較大負擔,且採樣頻率也受限制。

為避免傳統侵入性採樣的缺點,研究團隊表示,可透過非侵入性的檢驗方式,來分析血液中的循環腫瘤細胞,透過監控循環腫瘤細胞的數量變化及其基因特性,評估預後情形、反映療效、追蹤病情與預測復發風險。

研究團隊利用熱響應性奈米魔鬼氈晶片,開發循環腫瘤細胞萃取系統,透過熱響應特性,抗體與腫瘤細胞的接觸程度會連帶大幅改變,可藉此切換高/低溫控制魔鬼氈捕捉和釋放循環腫瘤細胞,同時整合溫控系統、微流道技術等,建構循環腫瘤細胞萃取系統。

研究團隊表示,經萃取後的腫瘤細胞存活率高並保有完整性,能用於之後的細胞培養與基因突變分析;在癌症治療過程中,腫瘤細胞會一直隨生理環境而變化,透過萃取系統能掌握腫瘤細胞的生理狀態,協助掌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病程進展及治療藥物的選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快修網電腦補給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