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央社記者葉素萍台北2011年7月4日電)民主進步黨主席蔡英文表示,她提出「在地經濟」的理念,「絕對不是鎖國」,而是「愈在地愈國際」,愈有競爭力。


根據聯合晚報今天刊出的蔡英文專訪內容,蔡英文指出,5都升格直轄市後,發展產業能力比較大,但其他地方政府預算有限,必須進行區域聯合,或是與5都連結,5都首長也應挑起更大的產業發展責任。


她說,國際競爭力很重要,要讓台灣產品能在全球競爭,但也必須正視貧富差距擴大、就業機會不均、南北失衡、城鄉差距等問題。


蔡英文指出,在地經濟是補足在台灣發展過程中所欠缺的那一塊,要重新定位中小型企業的角色,以及下世代青壯年可以從事的事業,也就是說,新世代未來不會只有任職大企業的選擇;她預估,需要10年時間來調整原本的結構。


她說,她認同全球競爭很重要,但在地經濟可以補足以前經濟發展的後遺症。中小企業角色要重新定位,台灣需要一種新型態的中小企業,例如出現在高值化的服務產業,或是研發(R&D)產業。


她提到,政府初期有引導作用,譬如提供青壯年資金、技術援助等,但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必須發揮其角色。以前以外銷導向作為國際競爭時,是中央政府在帶領產業發展,可是現在中央必須和地方分工,中央提供地方資源,地方則盡地利之便,即時提供產業協助。


蔡英文也說,現在中央握有財政權,然後公式化分配,在下個世代,地方政府應該強化財政自主。唯有地方擁有財政自主的能力,才能就其地方產業需求,進行財政自主規劃。


她強調,在地經濟絕對不是鎖國,可以和國際競爭體系相互輔助,而且能提供多元生涯和就業選擇,「愈在地愈國際」


蔡英文也認為,政府要善用國家資源、能力,將青壯且受過高等訓練的人口,放到研發創新等部門,不要讓他們只能在大企業中找到22K(新台幣2.2萬元)方案工作,現在很多大企業一律都給22K,這是在剝削年輕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快修網電腦補給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