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4.06.25【時報記者沈培華台北報導】中芯宣布結盟高通、華為、imec,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認為,中芯國際此次的跨國合作案可說是一時之選,然而預估成效至少要3至5年後才能顯現。

中芯國際與華為、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高通附屬公司Qualcomm Global Trading Pte. Ltd.宣布共同投資「中芯國際集成電路新技術研發(上海)有限公司」,開發下一代CMOS邏輯製程,打造中國最先進的積體電路研發平台,目前計畫以14奈米製程研發為起點,並在中芯國際的生產線上進行研究。新公司的資本額規模與持股分配目前雖還未確定,但是由中芯國際的首席執行官兼執行董事邱慈雲擔任法人代表、及副總裁俞少峰擔任總經理的安排可推測,未來公司主導權將落在中芯國際手中,華為、imec與高通則僅占部分持股。

中芯國際為中國最大晶圓代工製程廠商,目前8吋晶圓月產能約14萬片,12吋晶圓月產能約5萬片。現階段已量產的最先進製程為40/45奈米;28奈米則進入與客戶共同開發的階段;至於14奈米還沒有明確的量產時程。

全球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認為,中芯國際此次的跨國合作案,從成員對14奈米製程都具備相當程度了解來看,的確是一時之選;然而若綜觀投入研發到未來成果收割所需的時間,預估成效至少要3至5年後才能顯現,此外,未來仍有下列重點值得觀察:像是華為與高通利害關係值得關注;imec擅長於先進製程的前期研究,但量產經驗有限;是否能取得HKMG與FinFET關鍵技術。

華為與高通雖算是長期合作夥伴,但是華為旗下的海思卻是高通競爭對手之一。因此雙方間的利害關係是否會影響到彼此的投入與支援程度,將是此合作案成敗的關鍵因素。

imec為歐洲半導體先進製程/材料第一研發中心,目前也正著手研發14nm及下一代的7奈米製程。但是imec所研發的技術大多用於先進製程的前期研究,所以對於量產的經驗提供相對有限,而且先前大多的研究結果都是用於6吋與8吋晶圓,12吋經驗較為缺乏。

此外,半導體製程自28奈米以後,因應客戶對功耗與效能的要求,HKMG(High K/ Metal gate)與FinFET已成為兩大關鍵技術。此次中芯國際能否透過合作案取得相關技術,進一步建立起自身的研發能力,將成中芯國際日後能否快速壯大的關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快修網電腦補給站 的頭像
    快修網電腦補給站

    快修網電腦補給站

    快修網電腦補給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