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桃的媽媽60歲了,無意間跟著鄰居媽媽一起參加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四癌篩檢(大腸直腸癌、乳癌、口腔癌、子宮頸癌)」,竟意外發現乳癌,小桃的阿姨聽說此事也趕緊去篩檢,沒想到也發現乳癌。這下子換小桃緊張了,因為醫師說乳癌有家族史的傾向,於是她也趕緊到醫院檢查,沒想到才30多歲的小桃也被檢出乳癌,不過還好是初期的原位癌,醫師說只要手術切除,無需化療、電療,治癒率非常高,才讓心情沮喪的小桃稍稍感到安心。

根據國健署最新發布的2011年癌症登記統計資料顯示,高居台灣女性癌症之首的乳癌,罹患人數首次突破1萬人,共新增10056人,平均每天約有28名婦女罹患乳癌、每天有5名婦女死於乳癌。

分析顯示,國內乳癌患者平均發病年齡約為52歲,其中尤以4549歲婦女的發生率最高,35歲至45歲的女性乳癌發生率為每10萬人中有6090人,和美國相當,顯見乳癌防治已經刻不容緩。

乳癌 女性皆應終身防範

乳癌的高危險因子包括:家族史、初經早、停經晚及肥胖等,尤其是家族史的影響最明顯,家中血親罹患乳癌人數愈多、家中有男性乳癌病例,以及有卵巢癌病史者,是風險比較高的高危險群。但這不代表無乳癌家族史的人就可以高枕無憂,因為乳癌和家族史有相關性的患者,只占10%左右,因此只要是女性,都應該把乳癌當成一輩子要防範的癌症,更應該定期篩檢。

 

shutterstock 54857746s乳癌為什麼愈來愈多?

雖然有些報導指出,愛吃紅肉、輪值三班、空中小姐等生活作息不正常的族群是乳癌好發族群,但其實並沒有密切相關性。

台灣女性乳癌的發生率為何為來愈高?目前醫界比較有共識的是「飲食及生活西化」。根據研究顯示,從低發生率的國家(日本)移民到高發生率的美國,第一代移民的乳癌發生率沒有變化,但到了移民第二、三代時,乳癌發生率就開始升高,以後的世代乳癌發生率已經和當地人相當。

目前一般都認為「台灣乳癌年輕化」,異於歐美以55歲以上為主,為什麼台灣乳癌好發年齡層和歐美不同?至今原因不明,但根據這個論點,醫界有兩種推論。

一、老年患者人數少:台灣乳癌發生率最高的年齡層是在4555歲,其次是3545歲的年齡層,這和歐美好發於55歲以上,而且隨著年齡老化罹患人口愈高的趨勢不同,台灣老年乳癌患者人口少,因此讓人有「台灣乳癌患者年輕化之感」,這是第一個推論。

二、環境荷爾蒙或汙染物:近幾年許多環境汙染及食品安全事件頻傳,包括早期的殺蟲劑、農藥、糖精….,以及近一、兩年才曝光的食品添加物如三聚氰胺、塑化劑、順丁烯二酸等化學物質,都有若干動物致癌性,可能危害健康。

 

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一般認為是在於婦女乳房受到雌激素刺激及影響的時間愈久,風險愈高;但是台灣婦女乳癌好發年齡層偏年輕,卻似乎跳脫這個說法,所以醫界對台灣乳癌病患年齡層較國外年輕10歲以上的另一個推論:可能是台灣的3555歲這些世代的婦女,在某些階段接觸了易致乳癌的環境荷爾蒙,以至於使台灣的婦女乳癌提早發生,目前國內已經有醫師正在進行相關的研究。

 

乳房外側上方 乳癌好發位置

乳房每個部位都可能發現乳癌的病灶,根據統計,乳癌最常被發現的部位是在雙側乳房的外側上方,例如左側乳房最常發現乳癌的是在乳房左上角近腋下的部位,右乳則是在乳房右上側靠右手腋下,約有半數以上的乳癌在這個位置。第二常見的乳癌位置是乳房正中間的乳頭及乳暈部位,約有兩成的乳癌是在這個部位發現。第三常見的位置是兩乳的內上側,第四常見的位置是兩乳外側的下部,兩乳下方內側比較少見。

乳房的構造有腺體、導管、脂肪組織和支撐乳房的結締組織等,乳腺包括乳頭、乳暈、乳腺管及乳葉。乳房腺體由1220個乳葉組成,每個乳葉又有數百個乳小葉及一個輸乳管。乳癌大多由腺體長出來的,最常見的是「乳管癌」,其次是侵襲性乳小葉癌。

由於國人不重視乳癌篩檢,因此浸潤性的乳管癌占所有乳癌的近8成,浸潤性乳小葉癌則占約10%到15%,但要注意的是,乳小葉癌通常是多發性且較難發現。其他比較少見的乳癌還有肉瘤、葉狀腫瘤、發炎性乳癌、髓狀癌、黏液癌、乳頭柏哲德氏症及管狀癌等。

 

breasts

乳癌的分期及存活率

乳癌的分期是依據腫瘤大小(T)、腋下淋巴結轉移與否(N)、是否遠處轉移器官(M)等TNM系統做為判斷期別的考量,分期包括:

.零期乳癌:即乳癌仍侷限在乳腺管基底層內的「原位癌」,是最早期的乳癌,5年存活率幾乎達100%。

.第一期乳癌:指的是腫瘤小於2公分以下,且腋下淋巴腺無癌症轉移,5年存活率約達95%。

.第二期乳癌:指的是腫瘤大於2公分、小於5公分,或是腫瘤小於2公分,但已有可移動的淋巴結轉移、無遠端轉移,5年存活率約有85%。

 .第三期乳癌:腫瘤大於5公分、皮膚有變化或有乳頭異樣分泌物,有鎖骨上淋巴結轉移但無遠處轉移,5年存活率約達55%。

.第四期乳癌:有遠處轉移;例如:肋骨、胸腰椎、肺、肝等器官轉移,5年存活率約為15%。

 

由於乳癌切除手術的進步,加上治療藥物發展快速,只要患者願意好好配合醫師的治療,即使是晚期乳癌,平均的存活期也有3年左右,早期乳癌的存活期更是以「10年」計算,因此提醒婦女切勿諱疾忌醫,及早發現治療以提高存活率。

 

乳癌的治療

雖然國內婦女罹患乳癌的人數持續增加中,所幸,乳癌的治療近年來已有很大的進步,即使晚期乳癌,許多藥物的發展也有助延長患者的生命。

 

手術治療

手術是乳癌的第一線治療,發現乳癌的第一要務就是先手術切除,除非是乳癌腫瘤太大,才會先進行放射治療或是化學治療,縮小乳癌的腫瘤再進行切除。由於腫瘤生物學的進步,先進行化學治療,可以觀察到乳癌細胞對於藥物治療的反應,讓我們對於乳癌細胞的行為能更進一步的認識,因此醫學界也越來越接受在較小的腫瘤上,先進行化學治療再手術。

 

乳癌切除手術可分以下幾種:

.乳房全切除術(Simple mastectomy)及改良式乳房根除術(modified radical mastectomy):傳統乳房根除切除是包括整個乳房組織、腋下淋巴結及胸大肌全切除。現在最常用的則是「改良式乳房根除」,即保留乳癌患者胸腔上方的胸大肌,僅將乳房組織及腋下淋巴結切除。

.乳房保留術(Partial mastectomy):乳房部分切除術又稱「乳房保留術」,只切除部分乳房組織及腋下淋巴結,保留乳頭及大部分的乳房外形,為了降低局部復發率並延長存活率,患者會輔助以放射線治療。據長期追蹤研究顯示,施行乳房保留術合併輔助放射線治療患者的預後,和同期別採取乳房根除術的患者的預後相當,不影響患者的存活率。

 整形式乳癌切除手術(Oncoplastic surgery):乳房是女性心目中最主要的女性象徵,因此進行切除手術常對患者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近年來醫界在乳癌手術治療除了務求徹底清除癌細胞以外,也著重於保留並維持乳癌患者乳房的美觀。

傳統乳癌開刀為求徹底清除癌細胞,因此開刀傷口很大,並切除較多的皮膚組織,造成乳房重建時的困難。整形式乳癌切除手術則是盡量保留皮膚,可採取乳房內視鏡的乳癌微創手術,或是乳頭保留手術,保留較完整的皮膚覆蓋,可進行乳癌切除後立即重建乳房。

化學治療

化學治療在乳癌治療上占有很重要的角色,可以降低乳癌復發及轉移的機率。目前乳癌有兩大主流化療藥物,一種是俗稱為「小紅莓類藥物,如DoxorubicinEpirubicin;另一種是紫杉醇類藥物,或Paclitaxeldocetaxel。乳癌的化學治療通常做為「輔助性化學治療」,目前分為第一代處方、第二代處方及第三代處方,第一代處方以癌得星Cyclophosphamide5FU等藥物為主,第二代處方以小紅莓為主,第三代處方則以小紅莓加上紫杉醇為主。乳癌比較早期、復發率低的患者會採用第一代處方,復發率高的患者則多採效果最強的第三代處方。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

又稱為「電療」。針對局部復發率較高的患者,例如進行乳房部分切除的患者會進行電療;第二種情況是針對乳房腫瘤較大者,如腫瘤大於5公分以上的患者,以降低復發機率;第三則是針對腋下淋巴結轉移大於3顆者。目前由於放射定位技術的進步,乳癌電療的副作用小了很多。乳癌電療通常施行2530次,局部的症狀最常見的是皮膚如同曬傷般有變黑、脫皮等現象。

抗荷爾蒙治療

乳癌切除後,施以腫瘤切片「細胞化學染色」檢驗也是決定治療方式很重要的依據,可以確認乳癌細胞是否具有「荷爾蒙受體(ER雌激素受體∕PR黃體素受體)」、「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HER-2)」。若檢驗結果為ER或是PR呈陽性,可以採取荷爾蒙治療以降低復發率及轉移機率,而HER2呈陽性者,則會再輔助使用標靶藥物。

 

抗荷爾蒙治療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為泰莫西芬(Tamoxifen),為停經前雌激素受體呈陽性婦女的治療主流藥物,一般治療需口服5年,約可降低至少一半的復發率,缺點是可能會有「停經症候群」,有熱潮紅及冒汗等副作用,也可能刺激子宮內膜,增加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因此患者必須定期追蹤。

另一大類藥物為芳香環.抑制劑(AI),它可以阻斷雌激素的生成,使體內雌激素濃度降到最低,但因為人體有自我調控荷爾蒙的特性,所以只適合停經的患者使用。AI的缺點是易造成骨質流失,所以有骨質疏鬆症的患者使用必須慎重,可搭配雙磷酸鹽類等預防及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物使用。

 

標靶藥物

在標靶藥物「賀癌平H e r c e p t i n」問市前,HER-2呈陽性通常被認為復發及轉移率高,是預後較差的乳癌型,而賀癌平的問市,大幅降低患者復發及轉移機率,並延長患者的存活率。賀癌平的標準治療是使用1年,包括HER-2呈陽性及腋下有淋巴結轉移,以及第四期的乳癌患者使用有健保給付。

乳癌的標靶治療藥物目前有口服新藥:

mTOR(雷帕黴素靶蛋白)抑制劑」,主要為荷爾蒙療法出現抗藥性時,復發性晚期乳癌的第一線治療。另一個新藥是「抗HER2HER3標靶藥物」,為HER2陽性乳癌的雙標靶藥物。

此外,還有新的「抗體-藥物複合體(T-DM1)」,該藥利用賀癌平可專一地找到HER2蛋白的特性,將可毒殺癌細胞的化療藥物專一地帶到癌細胞上,研究顯示,T-DM1對抗腫瘤療效更強,還兼能減少化學藥物的全身性毒性,顯著延長HER2過度表現的乳癌患者存活率。

乳房重建手術

乳癌治療後的乳房重建方式有很多種,目前認為外觀及觸感比較好的重建手術,以「果凍矽膠」隆乳較傳統鹽水袋隆乳的效果好。

如果乳癌早期發現,切除範圍較小,保留較多的皮膚組織,可以選擇切除手術後立即進行隆乳。如果切除較多,可能要先用組織擴張器擴大局部才能重建乳房者,或是極度憂慮乳癌復發的患者,通常會選擇「延遲性重建」。

乳房重建手術可以選擇植入鹽水袋或是果凍矽膠義乳,或選擇取自身體其他部位的皮瓣,例如背部、腹部、臀部等部位進行皮瓣移植。

自體皮瓣移植包括局部皮瓣轉移,以及自由皮瓣移植。局部皮瓣轉移主要是針對重建部位比較小的患者,通常會直接取下腹部腹直肌橫向肌皮瓣轉移。而自由皮瓣大多採取不會犧牲腹直肌的腹部穿通枝(DIEP)皮瓣手術。如果乳房切除時無法保留乳暈、乳頭,則還要進行乳暈及乳頭的重建術。患者可以和醫師溝通,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重建方式。

 

及早發現復發 應定期回診

乳癌是否容易復發、轉移,主要在於乳癌發現的期別,加上醫師的正確判斷及治療,如手術切除是否完全?輔助治療配合是否適切?化療反應如何?荷爾蒙治療的反應如何?是否有搭配標靶藥物?治療過程都有關,因此治療最好選擇自己覺得值得信賴、溝通良好的醫師,並遵循醫師建議定期回診。

 

抗荷爾蒙藥物的比較

抗荷爾蒙治療

泰莫西芬(Tamoxifen

芳香環酶抑制劑(AI

適合對象

ER或是PR呈陽性的

停經前婦女

ER或是PR呈陽性的

停經婦女

可能副作用

停經症候群、子宮內膜癌

停經症候群、骨質流失

 

 

乳房有硬塊,一定是乳癌嗎?

「我摸到乳房有一顆硬塊,會不會就是乳癌啊?!」許多女性聞乳癌色變,摸到乳房有新發現的硬塊,如果是年輕族群,約有9成是良性,但若年過40歲才摸到新的乳房硬塊,非良性的機率很大,應趕快就醫進行檢查。若摸到的乳房硬塊已經存在很多年,一般良性的機率高,但若發現該硬塊有變大等改變,也要懷疑可能並非良性,應趕緊就醫檢查以策安全。

乳房保留手術

僅適合部分乳癌病人

保留乳房是目前乳房切除手術所追求的目標,但並非所有的乳癌患者都適用,只有距離乳暈2公分以上的單發乳癌,且腫瘤小於3公分、切除標本邊緣距離乳癌1公分以上,能夠將腫瘤完全切除的患者才適合乳房保留手術。若乳癌腫瘤大於5公分、腫瘤位置在乳頭或乳暈下、有多發處癌性病灶,或乳房X光攝影顯示有廣泛多處鈣化點、顯微鏡下發現乳癌切下的組織邊緣有癌細胞等的患者,皆不宜採取乳房保留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快修網電腦補給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