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1.08 台灣NB代工廠自從去年下半年以來雖然營運表現仍持續強勁,既定的出貨目標與該掌握的客戶訂單也都維持在原來的計畫,不過困擾業者的獲利與出貨不成正比問題卻一直都沒有獲得解決,代工廠雖積極拓展多元產品的發展,不過在面對產業激烈競爭環境、匯率揚升、勞工工資提升及西進效益未見成效的壓力前,上半年的獲利之路恐怕還是會走得很艱辛。
自從去年第 3 季廣達 (2382) 毛利率跌破 4 %以後,市場就睜大眼睛看代工廠的獲利狀況,第 4 季開始新台幣就受國際熱錢湧入影響一路攀升,當時代工廠皆出面喊話,強調有完善的避險機制,因此所受衝擊有限。
今年雖然各家廠商對出貨仍維持樂觀基調,但擺在眼前干擾獲利的問題卻是層出不窮,即使代工廠能藉避險減緩匯率升值所帶來的衝擊,但後面卻還有產業競爭與工資上漲等問題。
去年鴻海 (2317) 揮軍大旗搶進NB代工產業,對產業造成不小競爭壓力,雖然鴻海搶單的數量有限,不過對代工價格的衝擊已是既定事實,也使得各家毛利率在去年第 3 季呈現明顯下滑的態勢,衝擊甚至延至今年,今年代工廠洽談訂單時在價格上便有不少壓力,業者勢必得面臨接單與不接單的窘境,努力尋找獲利與衝量上的完美均衡點。
再者,受富士康一連串跳樓事件的影響,中國勞工薪資上漲也成另一個壓力點,隨著中國人均所得成長趨勢成型,社會各界與媒體輿論的高度關注,各代工廠無一倖免皆須正視此問題,除提升平均薪資外,各家也多決定搭上中國政府拓展西部計畫列車,西進設廠以減少成本支出。
不過,雖然代工廠西進設廠建置常不到一年就可完成,但真正要達成效益還是需要產業聚落的形成,零組件供應商在西部經濟規模未起之前,多會觀望看待西進,甚至有營運規模較小的廠商則採漸進式方式西進,因此代工廠要提高產業聚落的效益恐還要再一些時間,中間的空窗期也只能自行咬牙苦撐。
昨(8)日新台幣兌美元首度收在29元以上,也攻破彭淮南防線,不免引起外界再回頭看代工廠的利潤問題,儘管各家避險得宜,加上產業也傳品牌廠願意針對部分專案進行漲價動作,但對代工廠而言,化被動為主動勢必是今年的重心,與其被動等待客戶漲價,不如加快腳步拓展多元產品發展,以增加獲利空間,減緩競爭、匯率與工資成本上揚所帶來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