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7.04.02

新系統導入勢必會對人員既有的習慣造成一定不便,因此往往在導入初期一定會有「不好用」、「不方便」等抱怨聲浪;且如果導入場域是過去較為封閉的醫療院所時,初期的抱怨聲浪勢必也不小。

ODM廠出身的威強電,在其電子病歷相關硬體產品導入醫院時也曾有這樣的經驗;IPC資深產品經理羅怡婷表示,該公司的硬體設備都會搭配軟體加值服務夥伴一同導入醫院中,而在導入初期最有意見的往往都是醫生、護理師等使用者,因為他們被要求更改過去的作業習慣。

羅怡婷打趣表示,曾看過一項報告,當中指出要改變一個人的習慣,可能得連續花上21天的時間去要求,才有辦法在短時間內更改使用者習慣。然而,醫護人員的工作時間都相當緊湊,如果還要他們抽出時間進行教育訓練,會讓使用者感到「麻煩」、「不方便」;事實上,使用者所感到的不便利,其實僅是習慣上改變而感到不便利,但是對於整體的使用流程改善是相當方便的。

萬芳醫院資訊室副主任許權廣以「讀書」這件事為例,過去大眾所認知的「讀書」都是在閱讀傳統紙本書籍,但是在電子書出現後,對於時常閱讀的人們產生一波衝擊,有些人還很追求過去翻閱紙本的感覺,但也有些人喜歡電子書帶來的輕便感;因此,一開始改變使用者的習慣這是一項挑戰。

許權廣表示,對於一家醫院而言,紙本病歷過去所帶來的麻煩是在病患數增加後要多租幾個倉庫;而到了電子病歷的時代,院方得多購買幾套備援裝置(電力、網路、資料庫),這些對於醫院而言,又會是另外得投資的成本。

台北榮總醫務企管部主任李偉強也表示,導入初期一定會出現「不習慣」的陣痛期,不過隨著時間的推進,以及長時間說服使用者,不習慣的問題也漸漸消失了;不過北榮一開始所遭逢的問題不僅於此,該院在導入電子病歷系統也遭遇了軟硬體設備不足等問題。

在硬體方面,一開始護理站中的電腦設備不足,因為每一位護理師都要搶著使用電腦;過去在紙本的年代 醫護人員僅須持有負責的病患病歷即可抄寫數據,但是到了電子病歷的時代,每一位護理師都得回到護理站,排隊使用設備以輸入資訊。

假設紙本病歷時代,每一個護理站中僅配有3部電腦,在迎接電子病歷時代來臨時,則將一個護理站中的設備數量增設至10部;也就是說,若是一家醫院有100個護理站,其所須投資的硬體數量將會非常可觀。

「固定式的電腦配置,將會限制每一位護理人員的行動。」李偉強表示,為此北榮又導入了行動護理車,以迎合護理人員的行動照護需求,但行動護理車不可受限於電腦網路纜線,因此院內必須再增加無線網路的基礎建設,且必須百分百確定無死角,以便護理師隨時隨地都能登入系統;這些全部都是導入電子病歷系統時所會面對的硬體成本挑戰。

在軟體方面,因為不同的醫療科別,而產生出各種不同的系統需求;往往在一開始導入系統時,所有科別的醫護人員都認為不好用,也應此各醫療院所的資訊團隊一開始都必須時常回覆使用者的反饋與客訴。

亞東紀念醫院資訊處主任楊基譽則表示,該院一開始在導入「病歷電子化」的步驟時並沒有遇到很大的反彈聲浪,反倒是在導入電子簽章的機制時,有些醫護人員會感到「害怕」。

原因在於,一開始醫護人員會認為「簽了,就會變成一個不可更改的紀錄」,也就是說有些人會認為,電子簽證在寫入之後紀錄就完全不能更改;楊基譽解釋,資料絕對是可以更改的,只是改了會留下更改紀錄而已,只要醫護人員確保是當下輸入錯誤時立即更正,那麼即便有此一紀錄也無所謂,只要不是在病人已發生問題時才去更改,這部分的爭議其實可以避免。

電子病歷最後一哩路─同意書電子化

當不習慣的陣痛期隨著時間而改善,隨著電子簽章應用成熟,無紙化的時代也漸漸地落實在各個醫療院所內;那麼展望未來,你是否想過電子病歷還能做出什麼樣不一樣的應用?

事實上,現今的電子病歷已經相當成熟,多數醫院也已邁入無紙化的時代。不過,李偉強表示,目前大部分醫院仍會有紙本病歷的存在,那就是病患的手術、檢查等各項同意書簽署。

目前北榮的做法是,在病患或其家屬簽署紙本同意書後,會將文件掃描為電子檔案,以便往後的儲存;不過現階段也有醫院在進行此一方面的電子化改革,即是讓病患可於載具(如平板電腦)中簽署同意書;李偉強強調,這部分是完整整體電子病歷的最後一哩路。

許權廣也表示,在現今的紙本病歷中,仍有一大部分是來自於病患同意書;不過將同意書電子化將面臨「簽署」所帶來的挑戰。

事實上,病患同意書上最少1個人簽署即可,但是最多可以到9個人(家屬、醫護團隊、見證人等);再加上簽署時機也很多,有時候是在手術前、服藥前,以及自費前等,所以使用人次、時機、地點(手術房、住院中心等),可能都會需要數位簽署平板來呈現。

不過許權廣認為,上述的方式是這幾年來的思維,未來電子病歷中的病患同意書應該要做到讓病患可以利用行動裝置內的軟體數位憑證,以取代健保卡或手寫同意書。

會有如此的構想,是源自於金融科技(FinTech)的相關應用,許權廣解釋,過去如果需要開設銀行帳戶,使用者必須親自到銀行進行人工開戶流程,不過現階段也有部份銀行提供線上開戶的服務;如此的應用思維,這就讓醫療產業開始思考,是否可以用Face ID或指紋辨識的方式以取代手寫同意書的過程。

「我認為往後的電子病歷內容可再更加豐富。」李偉強也認為,現階段的電子病歷只存在著文字與影像的檔案,但是隨著5G網路時代即將來臨,網路效能大幅度的提升,因此往後可能可以快速地將病患所拍攝的病況影音檔案傳遞至電子病歷。

想像一下,一名病患可以在就醫前拍攝一段影片,對於自身病況的加以陳述,在錄製完畢後可在就醫前透過系統先行傳送給醫生;如此的做法,可以避免病患在見到醫生時遺漏說明某些病症,若是病人在進診間前已經先行錄製影片傳送給醫生,那麼醫生可以更為了解該名病患的症狀,且這段影片會永久儲存在該病患的電子病歷中,作為病患主訴紀錄。

電子病歷結構化有助於生成醫療AI

事實上,導入電子病歷不僅是可以讓人員在作業流程上更為方便,而是可作為往後醫療AI的「養分」;若是能將其所蘊含的數據資料進一步結構化,而後透過數據分析,進而讓病患獲得更為確切的診療,且另一方面也可降低國家醫療支出。

李偉強解釋,透過電子病歷所收集而來的數據可用來監控病人的醫療品質,因為這些資訊可最直接呈現病患所接受的診療是否有效。

在過去的醫療環境中,健保署僅能得知醫院收治一名罹患糖尿病的病患,而該病患會固定每個月回診、測驗血糖指數,但該單位只會知道這些情況「盲目」的給付相關保險費用支出;但隨著電子病歷的導入,健保署將要求院方提供此一病患的血糖指數,藉此可判斷出該單位所給付的健保費用,是否能有效控制病患病況。

萬芳醫院身為北醫體系的一員,因此跟IBM Waston有了接觸;且該院也將Waston系統的元素加入電子病歷的應用中。許權廣說明,在各個層面的應用上發展AI,是萬芳醫院目前積極想要走的一條路。

在電子病歷資料結構化之後,搭配上AI可做出更精準且快速的判斷;舉例來說,在一般的診療情況下,急診室醫師須要透過至少20分鐘以上的時間,才有辦法判斷一名病患是否罹患急性酸中毒;但是若是導入AI機制後,系統可以於電子病歷中查看該名病患過去的病史,做出邏輯性的推論。

系統分析數據後,發現病患身體狀況可能有異,會自動建議醫生可進行哪些診斷流程;這些AI應用是過去的HIS系統做不到的事情,許權廣補充,傳統HIS系統的概念偏向「眼見為憑」,往往得等病患確診了什麼病症之後,醫生才會有後續的動作,但是透過電子病歷與AI的結合,未來的診斷院方是可以做到,幫病患「想像」出可能罹患的病症,以達到預測的功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快修網電腦補給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