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0.29


自從證所稅通過以來,全台灣社會都在吵一個問題—經濟有感無感?其實我心裡這麼想,只要有證所稅存在,台灣經濟一定不會有感,而且,資金失血,最後會出現慢性死亡,產業、資金與人才逐漸淘空。不論證所稅能撐多久,最後一定會有人出來喊停,而且,ㄍ一ㄥ愈久,台灣付出的代價愈大。




從失望到絕望




假如把證所稅定案的五月二日當成一個轉折點,那一天台股成交一三○四.四二億,指數大漲一七五.○九點,當時還沒有下台的財政部長劉憶如說,證所稅利空出盡,顯然證所稅並沒有影響市場。如果以這一天當成台灣經濟與股市的轉折點的話,我們來看看二○一二年台灣經濟與股市的變化有多大?




今年元月十四日馬總統打敗蔡英文,順利獲得連任,台灣的民眾滿心歡喜,迎接馬總統的第二個任期。二月台股發動一輪猛攻,加權指數漲到八一七○.七二,在沒有證所稅衝擊的台股,從量價來看很健康;二月有幾天大量,一是二月二日的一六七二.二七億,二月八日的一六一七.二三億,二月九日的一七一九.一一億,是今年最大量。當周周量達九二○○.一七億,台股可真是量能充沛。




到了二月證所稅爭議出來了,台股開始價跌量縮,當劉憶如部長還在說證所稅對台股沒有影響的時候,五月二十八日台股出現四五六.二五億的今年最低量,不久加權指數也跌到六八五七.三五,是今年新低點。



周量節節敗退




台股的價跌及量縮在證所稅之後已十分明顯,從五月二日到現在,台股只有五個交易日出現千億成交量。另一個最顯著的是,出現不到五○○億低量的天數愈來愈常見。面對新低量,財政部及金管會都注意到這個現象,金管會最近祭出多項動作,包括開放當沖、降低融資利率等,財政部則發動行庫天天進場護盤,又放話說,國安基金隨時待命。但這都是心戰喊話,對台股助益不大。




台股的量縮是我們獨有的景象,自從QE3以來,亞洲貨幣普遍升值,像人民幣已升到六.二四四,新加坡幣從一.二九七升值到一.二一三,韓元從一一八五.八升值到一○七九.七,台幣也從三○.二六升值到二九.二九八。亞洲貨幣都相繼升值,貨幣升值相對帶來熱錢,但台幣升值,台股卻頻創新低量,顯然熱錢只炒匯,沒有流進股市。




十月二十五日《工商時報》頭版頭條新聞稱十八大行情,熱錢進香港,其實十八大仍充滿不確定因素,連九個常委縮成七個,最後名單會是誰都未定案,深滬股市表現也欠佳,但是香港股市表現卻格外亮眼,真正貢獻港股最大的其實是台資。




實戶轉戰香港




香港與深滬股市量能十分充沛,台股成交量不見了,我想很多有實力的中實戶對台股已死了心,大家轉戰香港去了。這個禮拜我在兩岸收藏家大會上,遇到股市有名的金主史金生先生,問他最近有沒有進來台股,他說一張都沒買。剛轉戰巴克萊的年輕新秀劉奕成跟我說,他那裡因為證所稅轉戰海外的資金多得不得了,還有很多準備明年從台灣下市轉戰海外的企業,他十分憂心,台灣經濟的下一步愈來愈難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快修網電腦補給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