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04 03:59 am |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 圖/經濟日報提供 |
時間倒回到2009年12月11日,周五晚上,一場突如其來的法說會通知:「華碩與和碩宣布分割釋股案」,讓原本已經準備下班、飛到國外歡度耶誕長假的外資分析師無奈放下打包好的行李,驅車趕赴六福皇宮法說會現場。
長達17頁簡報,足足開了2 個小時,華碩與和碩在臨時法說會上宣布將採取國內罕見的「兄弟分割」方式分家,原本持有 1,000 股華碩股票的投資人,將改成持有華碩150股、和碩404股。
![]() |
圖/經濟日報提供 |
對此,童子賢滿腹委屈,直呼「大家不認識我(意指和碩)、居然把我當垃圾。」和碩因為從事代工,有責任保護客戶資訊;加上之前公司未公開發行,行事風格保持低調,價值被嚴重低估。華碩董事長施崇棠也為和碩抱屈,強調「和碩比市場上傳的要強太多」。
掌握3C趨勢 危機變轉機
經過一番折騰,和碩與華碩終於在2010年6 月24日同步掛牌上市,兩家公司切斷連結的最後一條臍帶。
不過在此之前,其實和碩在2007年6月27日就已經成立,是和碩真正的生日。雖然今年才剛滿5歲,但承襲華碩半甲子的經營功力與基礎,和碩一出生就是個超級巨嬰,目前資本額225.64億元,100年合併營收高達5,999億元。
這麼大的巨嬰,從懷孕到剪斷臍帶、脫離母體,難免歷經一段跌跌撞撞的學步過程。
童子賢回憶道,從分家到掛牌的這段期間,從事代工的和碩積極爭取華碩以外的訂單,雖然在客戶針對供應商的季度營運評分(QBR) 中,和碩的研發、品質能力總是獲得極佳評價,但就是因為分家不清,造成客戶疑慮,最後得到的答案經常是一句很抱歉。拿高分,卻只能「留校察看」,這促成和碩2009年底決定加速分家腳步。
屋漏偏逢連夜雨,分家之後,和碩拔掉奶嘴,首先得面對來自華碩的委外代工訂單減少。無奈分家初期又碰上雷曼兄弟破產引發全球金融海嘯。內外雙重夾擊,和碩營運陷入空前低潮,2011上半年更連續兩季出現虧損。
不過,童子賢卻顯得老神在在,當時華碩占和碩營收比重約三成多,他信心滿滿表示「從華碩跑掉的訂單,我一定會從其它客戶那邊補回來。」
果然,憑借優異的研發實力與垂直整合能力,和碩很快就爭取到大客戶的青睞。
身為華碩死對頭的宏碁,率先雪中送炭,以和碩取代英業達,成為旗下第四大筆電代工供應商,而老客戶東芝(Toshiba)也送暖,訂單跟著回籠。
更重要的是,和碩連續拿下蘋果超熱門的iPhone、iPad組裝訂單,打破鴻海的獨家代工地位,被外界解讀是蘋果積極培養的第二供應商,成功擠進蘋果供應鏈,獲得「小鴻海」稱號。
爭取新客戶奏捷,另外和碩也緊緊掌握住3C科技產業的最新變化,成功化危機為轉機。
分家前,筆電發展進入成熟期,代工市場大餅幾乎被廣達、仁寶、緯創等少數幾家大廠寡占,和碩難得其門而入。
但分家後,剛好碰到蘋果橫掃全球科技消費市場,平板電腦的興起,對傳統筆電市場帶來空前衝擊,3C產品的百變樣貌,反而為和碩製造絕佳的切入點。
當科技業3M 研發多角化
和碩重視設計和基礎研發,童子賢曾多次表示,和碩不想做一般的代工廠,和碩擁有紮實的3C技術,加上在模具、精密機械、精密塑膠等零件材料方面研究透徹,希望以此為基礎,朝向多角化應用的方向發展,成為「科技業的3M」。
法人觀察,比起廣達、仁寶主要聚焦在筆電代工,和碩的布局方式更像鴻海,垂直與水平整合的程度更深更廣。像是看好金屬機殼的應用,和碩近幾年來砸重金投資應華、收購日騰,補齊金屬件實力。而和碩來自電腦、通訊、與消費性電子等3C產業的營收分布也相當平均,有助降低科技產業快速變化帶來的風險。
外界看起來,一路的風風雨雨,在童子賢及執行長程建中心中,卻顯得篤定,分家過程大致照著劇本走。途中雖然遭遇公司虧損、股價大跌、和外界質疑,童子賢始終強調和碩「正走在一條漫長、辛苦,但正確的道路上」。
相較於2010年的尾牙晚會上,和碩仍處在分家調整期,童子賢親自率領和碩一級主管,錄製音樂錄影帶,大跳「sorry、sorry」舞,向員工及股東說抱歉。
今年初的和碩員工團圓日上,童子賢終於一吐悶氣,宣告和碩完成艱鉅的分家任務,在歐債風暴等總體經濟混沌的氣氛下,他大聲喊出和碩今年營收成長要挑戰四成以上,和碩終於盼到「蝴蝶元年」到來,迎接營運破繭而出。
![]() |
圖/經濟日報提供 |
【2012/06/04 經濟日報】